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的滇池之畔,占地面积89公顷,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
云南民族村蕴涵了云南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景颇族、壮族、拉祜族等26个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云南民族村,长期以来坚持“传承文化,引领欢乐”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两原两真”即原住民、原生态和真建筑、真民俗的建村原则,重视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展示,招聘各民族文化传承人数十名。展示的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10余项;木鼓舞、锅庄舞、傈僳族民歌、彝族海菜腔等国家级、省级、民间音乐及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户撒刀制作技艺、剑川木雕技艺、彝族刺绣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以及其他省、市级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村占地62.5亩。村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白族传统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木雕屋”、“花园茶社”、“戏台”、“本主庙”,以及按实物比例缩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典型建筑组成,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艺品和传统小吃为主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沿街设有民俗馆和新华村银铜器展销店等。
傣族寨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一幢幢“干栏式”傣家竹楼,通过蜿延的红砂石小径联向肃穆的佛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以及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了傣家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间傣寨真实的景观再现。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期间,傣族村寨都有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赛龙舟、丢包、栓礼线、放高升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热闹。
进入壮族村,迎面有祭祀龙王的龙柱,两边是先民绘制的天王崖画和为纪念传说洪水泛滥时帮助先民度过劫难而建的石葫芦亭。祭祀玉皇大帝的昊天阁和传说能驱邪纳福的硕大铜鼓耸立在广场两侧。杆栏式和麻栏式民居、壮族青年社交休憩的“情廊”、村寨长老议事的“老人亭”,及龙树和“三七”园分布其间。稍远处别致的风雨桥和旋转的水车,映衬出一派秀丽的壮乡田园风光。
彝族村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头内毕摩祖师形象,表现了彝族虎鹰的崇拜文化。太阳历广场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10个朝向不同的月球造型,外圆周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歌舞楼、民居房、汤锅坊及织绣间,以及土司院等,表现了生态和谐。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
瑶族寨子由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仓房、寨柱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一些道教文化元素的渗入,颇具典型性。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1984年将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日期统一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
纳西族村占地49.5亩。入口处有纳西族保护神“三朵”塑像和以《创世纪》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墙。重彩绘画和精细木作为特色的“三坊一照壁”雅阁、“民居院”、“花马坊”、“工艺楼”、“廊房”等重要建筑围合烘托的“四方街”,充分表现了纳西族建筑的结构风格。
云南民族村每天都有吉象表演,游客可以在此体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
开放时间:09:00—18:00(年内部分时段有夜间活动)
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盛大节庆。傣族的泼水节最热闹,影响最大,每年的公历4月11号左右,为期三至四天,头两天送旧,后两天迎新。先到佛寺浴佛,后相互泼水。水花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吉祥与祝福。赶摆、丢包、赛龙舟是其他重要活动。
白族称为“观上览”,是大理白族地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与游春活动相结合的传统民俗活动,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地区的白族村寨,发源传承的历史迄今已有1000多年。于2006年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期间,执柳树老人、跳霸王鞭、民间唢呐演奏齐上阵,庄严的祭主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是为太阳神“木代”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重要的标志是目瑙示栋,节日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聚集到纵歌场,跟着鼓点起舞,场面蔚为壮观。
都说云南美,山美水美人也美,最重要的还有食物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广阔的大地上,云南各民族同胞淳朴善良,创造乐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舌尖上的云南”也同样丰富而美味。
云南民族村特色美食(一)
云南民族村特色美食(二)
云南民族村特色美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