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尼斯城的旧区街道拥挤,到了新市区,眼前则豁然开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广明净的林荫大道、清爽明亮的咖啡店、商场和饭店,将市区妆扮得多彩多姿。漫步市区,浓郁的地中海气息迎面扑来,悠扬的音乐从咖啡厅溢出,不时还会有身着长裙、眼戴墨镜、脚穿高跟鞋的时髦女郎从远处款款而来。
历史小贴士:突尼斯的起源
现在的突尼斯城,曾经只是迦太基城近郊的一个小渔村。公元698年,阿拉伯人的倭马亚王朝(中国曾称其为白衣大食)总督诺马拉下令拆除迦太基残余城墙和建筑物,在今天突尼斯市这块地方建起了城,令居民迁移到新城,从此,突尼斯市就取代了迦太基,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不过,当时,它还仅仅是突尼斯的第二大城,而第一大城市则是位于中部的凯鲁万城。强盛的哈夫斯王朝(1230-1574年)时期,正式定都突尼斯城。

迷宫错落的麦地那
什么是麦地那?
阿拉伯世界称旧城为麦地那(medina),意思是“城市”,也有“城中之城”的解释,是商业、手工业和民宅三种结合的城区,一般都是兴建清真寺后在其周围发展出街道市集,外围则以城墙围住。Medina大写时是指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大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哈默德于622年迁到沙特的Medina,他的陵墓也在那里。
人文小贴士
麦地那环清真寺而建,离开清真寺越近,所经营的行业就越尊贵,越与宗教相关。最近的是卖香烛等宗教用品的摊贩。往外远一点,是卖书的,然后是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伊斯兰很尊重知识,尊重书籍,因为书籍是记载教义,传播信仰的载体。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学都是伊斯兰的经院或者基督教修道院。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伊斯兰世界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希腊罗马的典籍,成为汇集当时全世界知识的中心,后来欧洲人从伊斯兰世界辗转学到这些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这才有了文艺复兴。

非洲的香榭丽舍大道
突尼斯新市区建于1881年后的殖民统治时期,有欧洲城市的味道。绿色的有轨电车穿梭在街道间,是当地老百姓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往北有贝尔韦代尔公园,即使在12月也是芳草如茵,鲜花盛开。
位于新城的布尔吉巴大街(Avenue Habib Bourguiba)是以突尼斯第一任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被誉为突尼斯的“香榭丽舍大道”。这里也是老城与新城的融合之处。两旁矗立着许多阿拉伯与欧氏风格相统一的建筑,生活在突尼斯城的阿拉伯人把欧洲的古堡、阿拉伯的传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融合成为一种另类的建筑艺术。道路中间是人行道,树木四季常青。大街两旁坐落着银行、商店和沿街的咖啡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这个百分之九十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里,身着传统阿拉伯大袍的穆斯林随处可见;而西装革履、西服套裙的白领一族也非常普遍。西方文化的开放与浮华,伊斯兰文化的传统与肃穆,就这样神奇地在这里并存着、交融着。

世界顶尖马赛克博物馆
巴赫多博物馆(Bardo Museum)是突尼斯最重要的国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它的古罗马时期马赛克拼贴画艺术收藏,在全世界绝对顶尖。在意大利本土、西西里岛、法国南部,你或许能看到更好更著名的一两幅罗马马赛克画。但在其它地方,找不到比巴赫多博物馆更大型、更完整、整体质量更高的罗马马赛克了。
马赛克艺术的源流
马赛克是已知最古老的装饰艺术之一,发源于古巴比伦。早期希腊人的大理石马赛克最常用黑色与白色来相互搭配。只有权威的统治者及有钱的富人才请得起工匠、购得起材料来表现此奢侈的艺术。到了古罗马时期,马赛克已经发展得很普遍了,一般的民宅及公共建筑的墙面和地板、圆柱、台面,家具等都使用马赛克来装饰。罗马贵族们为了炫耀其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把金箔烧制于透明的玻璃上来使用。罗马时期的马赛克是马赛克历史的黄金时期,也是马赛克艺术的最经典时期。

迦太基城的血与泪
教堂后方可看到迦太基和罗马文明的遗址,迦太基帝国的奠基石就深埋于此。站在黄褐色的山头往下观看,地面上零星散落着断壁残垣。厚重巨石砌成的墙基、粗大断裂的花岗石圆柱,显示出当年建筑的规模和辉煌。
历史小贴士:迦太基古城毁于一炬
非洲最大的古罗马剧场
旅游小贴士:迦太基博物馆
在迦太基古迹旁边建有一座博物馆,用以保护古城迦太基。馆内现在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腓尼基时代的石棺、随葬物品等。出土文物中刻有腓尼基文字的石碑进一步证实了腓尼基人最早创造了世界拼音文字的论断,石上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辨,传说就是这古老的字母后来成为希腊和阿拉伯字母的根源,从而流传到世界各地。古迦太基人有杀害儿童祭献神灵的陋俗,古城遗址中发现有盛放儿童尸骨的容器。博物馆内最有名的是马赛克镶嵌画,它们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博物馆中有十多种描绘四季变化的镶嵌画,常以花神代表春,麦穗女神代表夏,葡萄女神代表秋,橄榄女神代表冬。

蓝白小镇的纯粹浪漫
蓝白小镇位于突尼斯城东北部,名叫西迪布赛。之所以称它为“蓝白小镇”,是因为这个坐落在地中海边峭壁上的镇子,所有的房屋只有两种颜色:白色的墙,蓝色的门窗。如此单纯,却是如此美丽。
蓝白小镇不大,体验她的一个好办法是找一家门口贴着刀叉招牌的海景餐厅,点一餐地道的突尼斯美食。“古斯古斯”是突尼斯最著名的一道传统特色菜。亮晶晶的主食看上去很像小米,但口感却与小米完全不同。其实它是由硬麦粉制成的。主菜是经过清炖的羊肩、牛肉或鸡肉,配菜有土豆、胡萝卜、西葫芦、南瓜、洋葱、豆角、鹰嘴豆这七样菜蔬,佐料有洋葱末、葡萄干、香菜末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
在蓝白小镇值得品尝的当然还有海鲜。突尼斯曾是法国的殖民地,突尼斯菜也带有法国饮食文化的烙印。法式地中海狼鱼就是最典型的菜肴,新鲜的地中海狼鱼烤得黄橙橙,香气四溢。用锡纸包裹的土豆也烤得外焦里软,一刀切开,加入奶酪,别有一番风味。吃狼鱼是有讲究的,在它之前上餐桌的是香气扑鼻的全麦面包和清淡利口的金枪鱼沙拉。之后上桌的还有柠檬味的冰淇淋,酸酸甜甜很诱人。在此之后,烤狼鱼才会隆重登场。地中海狼鱼被法国人誉为 “地中海最好的鱼”,肉质细嫩,口感顺滑,用橄榄油煎过之后,搭配柠檬和番茄片,味道更加诱人。
蓝白小镇与艺术
1914年,Paul Klee、August Macke,和Louis Moillet三名年轻画家在此落脚,开始以西迪布赛为主题作画,出一系列小镇风情画,特别着墨蓝天、地中海风格的建筑和伊斯兰造型的门。从此西迪布赛在欧洲国家声名大噪,游客、艺术家、摄影师,每年络绎不绝地涌入,只为了捕捉如画中的阳光、海洋和地中海南岸的慵懒气息。
突尼斯的用餐礼仪
在突尼斯就餐,上菜有一定的顺序。如果去典型的突尼斯风味餐厅就餐,服务员会在客人看菜单的同时,首先送上橄榄和辣椒酱,是用来蘸着面包吃的,十分开胃。第一道菜上的往往是汤,是用香料熬成的鱿鱼汤,叫作烧尔巴。当然有时首先上的也有蔬菜沙拉。餐后,突尼斯人一般会上些甜点和时令果疏,如橄榄、椰枣、西瓜、香蕉、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