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古都镰仓的净土宗寺院高德院内的阿弥陀如来青铜坐像俗称镰仓大佛,是古都镰仓的象征,大佛净高11.3米,连台座高13.35米,重约121吨。佛像建造于1252年,大佛的较平的面相、较低的肉髻和前倾的姿势等,具有镰仓时代流行的宋代佛像的风格,是镰仓时期的代表性塑像,被定为日本国宝。与奈良东大寺大佛在后世经历多次补修不同,镰仓大佛基本保持了造像当初的形态,所以非常珍贵。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摄

2000年至2001年考古发掘表明,镰仓大佛曾经位于大佛殿内,在1369年大佛殿倒塌后未发现新建大佛殿的痕迹,很可能从那时起就一直处于露天状态。
1959至1961年的调查则显示,铜像中含有10%以上的铅,由此推断铸造时使用了从宋朝进口的铜钱。造像当初佛像表面曾贴有金箔,现在右脸颊还留有金箔的痕迹。
镰仓大佛头部分5次浇铸、身体分7次浇铸,背部分6次浇铸。造像中空,背部开窗,游客可以进入内部参观,内部变色的部分是用强化塑料进行的加固。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摄

位于古都镰仓的净土宗寺院高德院内的阿弥陀如来青铜坐像俗称镰仓大佛,是古都镰仓的象征,大佛净高11.3米,连台座高13.35米,重约121吨。佛像建造于1252年,大佛的较平的面相、较低的肉髻和前倾的姿势等,具有镰仓时代流行的宋代佛像的风格,是镰仓时期的代表性塑像,被定为日本国宝。与奈良东大寺大佛在后世经历多次补修不同,镰仓大佛基本保持了造像当初的形态,所以非常珍贵。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摄

2000年至2001年考古发掘表明,镰仓大佛曾经位于大佛殿内,在1369年大佛殿倒塌后未发现新建大佛殿的痕迹,很可能从那时起就一直处于露天状态。
1959至1961年的调查则显示,铜像中含有10%以上的铅,由此推断铸造时使用了从宋朝进口的铜钱。造像当初佛像表面曾贴有金箔,现在右脸颊还留有金箔的痕迹。
镰仓大佛头部分5次浇铸、身体分7次浇铸,背部分6次浇铸。造像中空,背部开窗,游客可以进入内部参观,内部变色的部分是用强化塑料进行的加固。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摄

位于古都镰仓的净土宗寺院高德院内的阿弥陀如来青铜坐像俗称镰仓大佛,是古都镰仓的象征,大佛净高11.3米,连台座高13.35米,重约121吨。佛像建造于1252年,大佛的较平的面相、较低的肉髻和前倾的姿势等,具有镰仓时代流行的宋代佛像的风格,是镰仓时期的代表性塑像,被定为日本国宝。与奈良东大寺大佛在后世经历多次补修不同,镰仓大佛基本保持了造像当初的形态,所以非常珍贵。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摄

2000年至2001年考古发掘表明,镰仓大佛曾经位于大佛殿内,在1369年大佛殿倒塌后未发现新建大佛殿的痕迹,很可能从那时起就一直处于露天状态。
1959至1961年的调查则显示,铜像中含有10%以上的铅,由此推断铸造时使用了从宋朝进口的铜钱。造像当初佛像表面曾贴有金箔,现在右脸颊还留有金箔的痕迹。
镰仓大佛头部分5次浇铸、身体分7次浇铸,背部分6次浇铸。造像中空,背部开窗,游客可以进入内部参观,内部变色的部分是用强化塑料进行的加固。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摄

2000年至2001年考古发掘表明,镰仓大佛曾经位于大佛殿内,在1369年大佛殿倒塌后未发现新建大佛殿的痕迹,很可能从那时起就一直处于露天状态。
1959至1961年的调查则显示,铜像中含有10%以上的铅,由此推断铸造时使用了从宋朝进口的铜钱。造像当初佛像表面曾贴有金箔,现在右脸颊还留有金箔的痕迹。
镰仓大佛头部分5次浇铸、身体分7次浇铸,背部分6次浇铸。造像中空,背部开窗,游客可以进入内部参观,内部变色的部分是用强化塑料进行的加固。新华社记者 蓝建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