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雕塑遍布大街小巷 抗争精神充满悲剧色彩
如果有人问塞尔维亚盛产什么,除了盛产“英雄”外,《环球时报》记者一下子还真说不出什么其他的。你走在塞尔维亚任何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尊尊或全身或半身的英雄雕像。他们中有君主时代的王者,有反法西斯的游击将领,也有各个时期的无名“烈士”。塞尔维亚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它的国民心目中的“英雄”,不是胜者为王的那种,而是不畏强敌、顽强抵抗的那种。
“逞英雄”往往都以悲剧告终
前南斯拉夫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什么都不怕,就怕塞尔维亚逞英雄,克罗地亚讲文明。”在外界看来,塞尔维亚人的抗争意志很难理解,只能用“逞英雄”来解释。1999年,塞尔维亚人民奋起抗击北约19国长达78天的轰炸,当时记者亲眼目睹塞尔维亚人的抗争。1999年3月26日,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第三天,塞军最年轻的战斗机飞行员主动请缨,自杀性地驾单机冲向北约机群,捍卫塞尔维亚飞行员的荣誉。这位舍生取义的英雄,正是记者一位好友的教父,当时年仅34岁,正在攻读机械专业的博士学位。牺牲前一天,母亲曾哀求他不要飞,他说:“妈妈,我必须飞。人如果没有了祖国还有什么意思?敌人得先过了我们飞行员这第一关。”
1999年5月的一天上午,空袭警报突然响彻贝尔格莱德上空,当时记者的一个朋友在大学任教,正在上课。他环视着学生说:“如果厄运真要降临,那我们现在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葬身地下室,二是被炸死在这间教室。”半晌,一名女学生开口了:“教授,那么我们宁可死在充满阳光的教室里。请继续上课吧。”
与塞尔维亚人相处多了,你不时会为他们这种在刹那间迸发的大无畏精神感到震撼。塞尔维亚人的抗争精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本能。
关于“天上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代代相传的英雄传统深深根植于神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关于科索沃和一个“天上塞尔维亚”的神话。1389年,奥斯曼帝国的铁蹄已踏上欧洲,塞尔维亚在国力极为薄弱的情况下仍出兵抵抗,历史证明这无疑是集体自杀行为。科索沃一战,塞尔维亚军队及其首领拉扎尔王全部牺牲,拉扎尔王带着子民去了“天上的塞尔维亚”。后人赋予这次悲壮而绝望的抵抗的精神意义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的历史影响。科索沃神话变成塞尔维亚人的世界观———宁可英勇牺牲,也不愿苟且偷生。他们在历史舞台上一次次重复演绎着悲剧英雄的角色:抵抗强敌,牺牲和复仇,变换的只是时代背景。
科索沃神话与欧洲童话
遗憾的是,如今是一个不再流行神话,不再颂扬英雄的时代。从2000年起,塞尔维亚就将融入欧洲大家庭和入盟视为战略目标。这意味着接受欧洲的标准,包括政治标准,即准备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与周边合作的环境里。而科索沃神话,这个关于杀戮、牺牲、复仇、精神救赎、歌颂天上之国的故事,在精神上激发塞尔维亚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强调民族复兴,便显得与眼下的政治气候格格不入。如今的欧洲不主张宣扬富有浓厚民族主义精神的神话,因为神话深深根植于本民族传统中,带着深深的文化和民族烙印,代表着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因此,欧洲惧怕这种神话,欧洲早落入了“一体化”的程式。
塞尔维亚需要在科索沃神话和欧洲童话之间做出抉择。一个失去了神话的民族,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梦想。塞尔维亚街头的英雄雕像透过厚厚的历史尘烟,默默无言地注视着自己的后人……
责任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