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哥特文化、二战集中营,能够把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似乎只有一个地方——波兰。虽然波兰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一个苦难的国家,但是在今天,它却由于这些烙印发展起了新兴的产业——旅游业。
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尼亚、马佐维亚等部落的联盟。10世纪末建立封建王朝,17世纪后逐渐衰落。1772、1793和1795年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奥未参加1793年的瓜分)。19世纪波兰人民曾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占领了波兰全部领土。1944年7月22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1989年12月29日将国名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
波兰面积为312685平方公里。位于中欧东北部,北濒波罗的海,西临德国,南接捷克、斯洛伐克,东北和东南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相连。海岸线长528公里。地势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72%,主要山脉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较大河流有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最大的湖泊是面积为109.7平方公里的希尼亚尔德维湖。
克拉科夫的华威城堡
哥特文化名城——华沙
波兰的首都华沙建立于公元13世纪,位于欧洲北部平原心脏地带,地势为维斯图拉河岸边水土丰饶的斜坡地,沿克拉科夫下游的城市横跨维斯图拉河两岸。历史上一直是波兰的政治中心,现为国家首都和主要省会城市。
华沙文化中心靠近维斯图拉河岸,城市围绕着集市广场发展起来,主要特点是街道按照方格网状进行布局规划。随着街道从市中心向外延伸,这种布局的规范性逐渐消失。宽阔的广场提供了广大深远的视野。16~18世纪的建筑物外墙为华沙提供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色,装饰着壁画和石门的房屋沿市场一直延展开去。广场附近另一排房屋正面建造了装饰性的拱顶和游廊。老城边上靠近城堡的地方,一连片色彩艳丽的住房与整个城市和谐地融为一体。俯瞰全城,皇宫旁另有一些纪念性建筑成为重建后华沙的点缀,这些建筑具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等各种风格。靠近城堡并沿维斯图拉河生长的绿林将老城环绕起来。
华沙古城南侧五边形的华沙王宫,也称为华沙城堡,建筑美仑美奂,装修富丽堂皇。王宫画廊里陈列的全部是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画家扬·马特伊科描绘波兰历史的油画。王宫西侧是不大的广场,广场南端立有一根22米高的花岗石圆柱。圆柱顶端是决定定都华沙的奇格蒙特三世的青铜铸像。这根圆柱是华沙最古老的纪念碑,也是华沙的象征之一,它同王宫形成一个和谐的主题。华沙王宫是波兰千年国家历史传统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兴衰史的见证者。华沙王宫的历史是从13世纪玛佐夫舍公国建造防御性木结构城堡开始的。不久就开始建造了第一批石结构建筑物来取代。王宫最古老的建筑物是14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哥特式大庭院,当时用作玛佐夫舍大公的府邸。16世纪上半叶玛佐夫舍公国并归波兰王国,1595年,瓦维尔宫被大火焚毁,国王把国王府邸迁到华沙。17世纪中叶,王宫已经成为华沙的主要景观。
今天的华沙市依然保持着老城加新城的布局。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宏伟的宫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样的箭楼、城堡等,每年吸引着大批来自境外的游客。在新城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幢连着一幢,各种商店、饭馆、旅店、宾馆比比皆是。环境幽雅的居民住宅区,布局合理,生活便利,林木苍郁,花草广植,宛如花园一般。市内交通四通八达,井然有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代艺术馆、影剧院、体育场分布各区,充满生机。登上230米高的文化科学宫顶端,眺望四周,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华沙美景一览无余。
从被誉为华沙最漂亮的街道Nowy Swiat开始Royal Route。这条街道两旁都种着漂亮的植物,在又直又长的街道上,两旁是咖啡馆和商店,无数的宫殿和教堂。行走于街道间,一种华丽的贵族气质不禁流露于风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