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徐 航】“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听到鹿港小镇,许多1970年代出生的人心中,自然飘过罗大佑。平白的歌词,让人无限遐想,这镇子小到什么程度?来往的人都相互认识。笔者很想去看看。
鹿港其实并不小,它地处台湾西海岸的中点,面向台湾海峡,曾经港阔水深,由于位置优越,在清代后期形成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与泉州对渡后,大量汉民逐渐涌入,商船云集,店铺栉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是老鹿港的“黄金岁月”。当时,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语,鹿港是仅次于台南的第二大文化中心,也是早期台湾汉文化鼎盛的标杆。
然而好景没有延续,受战争影响,加上泥沙淤积日渐严重,鹿港最终成为废港。1949年后,台湾北部变成发展重点,纵贯线铁路也未经过,此后鹿港迅速没落。居民四处打工谋生,通称鹿侨。相较台北的繁华,鹿港的纯朴未有改变,渔村风貌及传承下来的文化,凝聚成鹿侨心中淡淡的乡愁。也正是缘于这份没落,反而意外保留下更多古建,旧城区也比一再改建的台南和台北更完整。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古迹散落在传统建筑之间,在港口和市街结构上,也保有泉州的风味,有着“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我们来到鹿港的那天,正赶上台风“杜鹃”即将通过。我们借了3辆自行车,进入鹿港老城区。穿行在街道,发现庙宇众多。可谓“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但庙宇不能一一进去,更引人注意的是跟生活相关的古迹。比如瓮墙,就是鹿港特有的一道文化景色,听这名字就让人好奇。为什么用瓮来筑墙呢?原因来自当地一个习俗。在鹿港,只要家里增添了人口,鹿港人便酿上好酒,但不马上喝,放在瓮里,埋于地下。生了儿子,这酒叫状元红,生了女儿,取名女儿红。在地下一放就将近20年。等到儿子结婚、女儿出嫁的时候,才拿出来招待亲友。喝完酒后,瓮怎么办呢?有人开始把它筑进墙里,邻里间相互仿效。显示我家人口多,而且还富裕,酿了那么多酒,留下那么多瓮。要是生了女儿,也提醒人家,我家女儿已出嫁,媒人不必上门了。如今在鹿港,并不是哪都能看到瓮墙,只有老城区那一条小巷,为了保护,墙面用展布遮住,上面印着里面的样子(如图)。
有特色的墙,就得有特色的门——隘门。从前的鹿港,巷子里到处都是隘门,现在完好的只剩一个。为什么有隘门?因为鹿港人都是从大陆移民过来,有厦门,泉州、漳州。你听不懂我的泉州话,我听不懂你的漳州话,常常打架。打一打之后呢,我打输了,跑回我家这边,隘门一关,你就不能追进来了。隘门还有一个作用,鹿港的老城以前靠近海边,有船来的地方,人口就复杂。大家发现有小偷。就把隘门一关,也起防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