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上龙乡水陇屯,万亩蔗叶翻涌成绿浪,与远处红军道的红色印记、壮寨的青瓦木楼相映成趣。这里是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更因“天琴壮寨”景区的入驻,成为游客追寻的“诗和远方”。这片土地的蝶变,正是崇左市以“农为本、以文为魂、以旅为媒”,推动农文旅从简单叠加迈向深度共生的生动缩影。
“出门就是画境,步步都有文化。”来自广东的游客吴喜鹏手持相机,在天琴壮寨里忙个不停——沿着“红军路”步行打卡,在壮锦文化馆中看织女飞梭,乘竹排泛游碧湖,爬上旋转图书馆远眺蔗田风光……在这里,非遗是能亲手触摸、亲身感受的生活。
作为壮族天琴之乡与龙州起义的重要发生地,水陇屯的融合发展始于对“红”和“壮”资源的精准挖掘。“龙州是壮锦发源地之一,这项技艺已传承千年。”在景区的壮锦文化馆,景区运营方广西龙州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文产部经理张纯璐正在为客人介绍龙州壮锦的技艺特点和文化历史。隔壁的天琴文化馆里,壮族姑娘弹奏的《放雁》则让游客如痴如醉。
天琴壮寨景区挖掘非遗特色,建起壮锦、天琴两个非遗文化馆。除了传统非遗的展示,游客可参与壮锦香囊缝制、迷你天琴拼装等DIY体验,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据介绍,今年以来,仅非遗文创及体验项目销售额就突破1200万元。
如果说文化是融合的“灵魂”,那么创新场景就是留住游客的“纽带”。依托上百亩集中连片的稻田资源,大新县明仕·那里田园社区精心打造了集特色客房、主题餐饮、户外田园度假、乡村露营、寻根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我们希望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沉浸式领略壮美的稻田风光,深度感受稻作文化的独特魅力。”该社区农职部经理吴正军表示,稻作体验已成为社区核心卖点,带动民宿平均入住率稳定在75%左右。
不久前,田园丰收节的举办更让这里的稻田变成“欢乐场”。田间拔河大赛上喊声震天;稻田村秀中,村民身着精美的民族服饰走秀;夜幕降临,田埂音乐会的民谣与壮乡电音交织,篝火晚会的火星与田园烟火共舞,让游客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这样的创新场景,在崇左随处可见。江州蔗糖文化带里,蔗糖制作体验让游客亲赴一场“甜蜜之旅”;大新稻作美学带中,糍粑捶打声中藏着骆越先民的生活智慧;宁明花山温泉小镇则将岩画文化与康养体验结合,实现“文化溯源”与“健康养生”双提升。壮族“桃花源”的峒那屿湾、江州新和村的乡村田园度假风光,让“壮美边关 魅力崇左”的品牌形象愈发清晰。
各类文旅节庆与赛事活动,更成为融合发展的“流量引擎”。今年以来,崇左已举办50余场乡村文旅特色活动:中越边关“春龙节”上,两国边民共舞龙狮、对唱山歌,跨国文化风情吸引大批游客;花山文化旅游节通过非遗集市、荧光夜跑等活动,让千年岩画文化“活”在当下;“村BA”、马拉松等赛事的火热开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吸引了80余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赛,“跟着赛事去旅行”的风潮带动综合消费超1.8亿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从激活文化内核到创新场景应用,再到释放消费活力,崇左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崇左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22.42万人次,游客消费322.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9%、15.63%,一幅“产业兴、文化活、旅游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本报记者 郭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