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王德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了总方向、总目标和总任务,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引领下,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踔厉奋发,再积跬步,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提出,旅游业发展要积极做好两个“推进”一个“提升”:“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入境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规模、发展质量、服务品质等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建议》为“十五五”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旅游业是具有显著动态特征的综合性产业,内部结构的消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要坚持系统发展与动态变革有机结合,根据各个时期技术进步、市场趋势、国家战略等条件变化,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策、科技赋能等手段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新业态,不断完善优化现代旅游业体系,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二要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旅游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建议》提出,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旅游业是现代性、时尚性服务业,对生活消费具有引领性。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旅游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场景,创造新需求、激发新消费,形成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使产业具有强劲韧性和持续发展力。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产品业态已处于周期性老化状态,使整个行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低效运营存量资产,这些资产的盘活更依赖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则主要靠管理团队知识结构的更新,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政府和行业组织应牵头开展普惠性培训,帮助企业更新知识,建立专家智库,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智慧赋能。
三要继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引领跨界融合、拓宽产业范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十五五”时期要锚定旅游强国目标,在文旅融合深化、升级上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壁垒,促进“能融则融”“应融尽融”;在升级目标上,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让旅游在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通过文旅融合成果的示范效应,引领旅游与工业、农业、商务、体育、科技、医疗等跨界融合,形成“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发展大格局,进一步拓宽产业范畴、丰富产品供给,促进旅游业做大做强做优。
四要强化政策、市场协同,促进入境游快速高质量发展。入境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入境游市场持续向好、潜力巨大。要建立政策与市场、入境与出境协同机制,加快促进入境游市场规模增长;要加大国家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旅游业国际竞争力;从市场经营主体角度,要充分利用好旅行社在外联、文化交流、商务交往、研学等方面的引流作用,加快修复和拓展入境游市场渠道,特别是要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统筹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合作基础上,拓展旅游合作新空间,促进入境游实现新突破。
五要全面完善旅游治理体系,全链条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提出,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领域广、细分行业多,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包括促进、调控和监管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跨部门协同机制、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不断升级的标准体系、更加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行业惩戒和表彰机制等。多年来,行业治理体系的构建已经打下较好基础,在新目标、新任务下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优化和完善,形成全链条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总之,我国旅游业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资源开发、产品生产、服务体系建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了总方向、总目标和总任务,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引领下,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踔厉奋发,再积跬步,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