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傅强 尕玛多吉《光明日报》( 2025年10月07日 01版)
本报拉萨10月6日电(记者傅强、尕玛多吉)月色如霜,气温已跌破零摄氏度。雪域高原悠远的夜空下,几声空灵的鹤鸣划破静谧。
杨乐侧耳辨别方位,轻轻挪动着脚步。转过河湾,晶莹剔透的月光下,赫然出现了一个黑颈鹤“小家庭”——
一家四口在清浅河水里踱步。雌鹤突然站住,修长的脖颈划出一道优美弧线,飞快地从水中叼起一尾小鱼,喂给身旁一只幼鹤。另一只幼鹤模仿着妈妈甩颈的动作,长喙入水,激起一阵碎银般的水花。不远处,负责警戒的雄鹤拍打着双翅,警惕的眼神徐徐环视……
举起红外望远镜,杨乐仔细观察着雄鹤腿上跟踪器腿环的编号。
“发现5526脚环黑颈鹤,发现5526脚环黑颈鹤!”他举起对讲机,兴奋地向队员通报。
原来是遇到了“老朋友”——这是2023年夏天,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团队联合跟踪过的一只黑颈鹤。几年不见,这只“鹤兄”已经组建家庭,还有了可爱的鹤宝宝……
作为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乐带着队伍在高原草甸上颠簸了一整天,跑了好几个观测点。此刻,他们正身处阿热湿地附近,这里是黑颈鹤向拉萨林周等越冬地迁徙的重要中停站。
“每年10月,黑颈鹤都会按时按节开始迁徙,从青海湖、盐池湾、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陆续南归,回到色林错保护区东侧湖群或雅鲁藏布江河谷越冬。有些家庭性子急,会赶在大部队之前提前动身哩。今年的先头部队,9月下旬就飞回了林周……”杨乐如数家珍地对记者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湖湘汉子杨乐,来到西藏已经21年了。从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为业内有名的黑颈鹤守护者,他早已在这里扎下了根。一年四季,他的生活节律始终“以黑颈鹤时间为准”——“夏天看它们娶妻生子,冬天看它们安然越冬,春秋看它们长途迁徙。那种心情,就像陪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一样。”
“有多少个中秋节是在追逐黑颈鹤的路上?”记者问。
“那可记不清喽!”杨乐咧嘴一笑,“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他们和我一样爱着黑颈鹤……”
对讲机不住地响着,传来队员的声音:“阿热湿地水厂监测点完成监测,发现16只鹤”“湿地东侧铁路桥监测点完成监测,记录水鸟4种105只”“戴脚环黑颈鹤的数据已整理好”……
“好,收兵回营地!”杨乐笑呵呵地回复,“大家一起吃月饼、过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