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跨越一甲子,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山南市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古称“雅砻”,因雅砻河而得名,被认为是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多年来,山南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生态保护。通过产业升级和营商环境优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色农牧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这片高原沃土,正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征程上阔步前行。
产业结构升级 打造发展新引擎
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近年来,山南市聚焦产业结构升级,巩固基础、培塑优势。
坚持数实融合的发展路径。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在山南市落地运营,可面向全国提供算力服务,重点覆盖智能驾驶、生物医药、传媒娱乐等行业,致力于打造西藏乃至西南地区规模领先的人工智能训练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山南市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创新探索高原地区清洁能源发展路径,助力西藏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目前,当地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达15万千瓦,可实现年发电量超2.5亿千瓦时,每年实际发出电量预计可满足约1.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坚持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山南市将发展低空经济作为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增长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积极布局新赛道,加大要素保障支撑,不断完备应用场景,持续推进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全力推动低空经济聚能起势。
在通用航空领域,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技术和产品,在抗震救灾、森林灭火、电力巡检、农林植保等领域广泛应用,缩短物资运输时间。此外,天津七六四通信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山南市规划了适应西藏地区独特地域特点的低空通信监视网络平台,作为山南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无人机巡查、应急处突、物资运输等场景提供立体化保障。
营商环境优化 构建招商新格局
近年来,山南市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从项目落地到运营发展,为企业发展全程提供坚实支撑。
6月13日,乃东区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实验室项目签约仪式在山南市举行,正式开启了政府与企业在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领域的深度合作,将为当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助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7月20日,加查县举办2025年招商引资暨文旅推介会。此次签约项目重点聚焦生态文旅融合、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及清洁能源产业链延伸三大领域。依托“千年核桃之乡”的优势及丰富的冬虫夏草资源,加查县生态农业与文旅体验项目成为投资热点。同时,当地富集的清洁能源资源也吸引了相关配套产业的重点关注。7个项目现场成功签约,意向投资总额达7.56亿元。
从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起飞,只需3小时,满载“西藏好物”的全货机就可直抵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搭建起了西藏与华中地区核心物流枢纽的高效连接,货运效率提升超50%。大体量运输能力、高能量枢纽辐射效应,让西藏特色产品更快直达消费市场,既激活了区域产业活力,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动力。
2021年以来,山南市落地招商引资项目472个,到位资金278.8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04亿元,解决农牧民就业超1.7万人次,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近1400人次,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山南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传统行业加速向生物科技、现代农业等产业延伸,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截至今年6月底,当地经营主体总量达5.89万户,同比增长10.35%,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占比达97.62%。民营经济在税收贡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渠道。
从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到新兴产业蓬勃生长,再到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山南市紧紧围绕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创新打法、精准施策、优化服务,交出了一份招商引资的亮眼答卷。
绿色转型加快 绘就生态新画卷
扎囊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荒漠化土地面积曾占县域面积的近一半。4年前,当地政府投资5.45亿元,成功引进适宜在河谷沙地中生长的矮化苹果,防风治沙效果显著。随后,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如今,山南市矮化苹果种植规模超3万亩,年产量近3000吨,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带动600多名果农增收致富。治沙带来好生态,绿色发展惠及更多群众。
在隆子县,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用60年时间打造了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在此基础上,当地不断延伸沙棘产业链,拓展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依托良好生态,当地培育打造了黑青稞、黑藏猪、黑藏鸡、黑白花奶牛“四黑”产业,并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群众真正在生态保护中受益。
2024年,西藏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在山南落成。沿着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从贡嘎县到桑日县,这条长160公里、平均宽1800米的林带,如今已形成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屏障。
如今的山南市,形成了“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乔灌草结合”造林新格局,因地制宜、应种尽种、适地适树,树木成活率提升至85%,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79%。
不仅如此,山南市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力争让老百姓享受绿色福祉。“百里生态走廊”、“百亿产业走廊”和3个“万亩生态产业”,助力山南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厚植绿色基底,实现“增绿又增收”。
传承创新并举 探索文化新路径
措美县扎杂村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穿花氆氇”的扎扎服饰。为推动非遗传承,当地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胆改良创新,广泛吸纳当地群众“学艺”,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径。
在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当地匠人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技艺创新和产品展示上出新出彩,用一根根丝线织出美丽乡村新画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珞巴族传统编织技艺。
短剧赋能文旅,古老藏戏焕发新生。今年4月,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传承地——乃东区扎西曲登社区,短剧《面具下的传承》开机。短剧对藏戏面具、唱腔、服饰等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演绎,生动展现了非遗在现代语境下的活化传承实践。山南市由此探索出一条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路径,助力西藏民俗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
文旅融合,古韵新生。近年来,山南市立足人文底蕴、非遗传承,打造雍布拉康、夜伴蜂声等多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创建扎西曲登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8亿元。
今年,山南市与自治区内外多个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通过非遗工坊建设、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非遗主题公园打造等措施,实现了从普通村庄到旅游新村的华丽转身,也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山南市开展非遗普查,挖掘整理了126项非遗项目,用于充实山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创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将本地特色非遗歌舞列入70余所中小学课间操或业余兴趣课内容,近千名学生学习掌握了非遗歌舞表演技能。
立足当下,山南市以昂扬姿态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干实绩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展望未来,山南将继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让千年“藏源”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征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山南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山南市委员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