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鲜 敢《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18日 第 07 版)




亚东县地处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市东南部。亚东,藏语叫“卓木”,意为“急流的深谷”。
亚东因县域范围大部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兼有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特点,这同西藏其他地方高寒干冷的高原气候有较大差别,成了夏季消暑度假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满怀期待,我远行亚东,感受高原边城的清凉夏季。
北有草原雪山
夏季的高原,还未进入丰收时节,绿油油的青稞穗随风摇摆。这里油菜花的花期也要比内地晚几个月,金黄的花丛片片铺陈开来,引着蜜蜂飞舞其中。“一路沿着川藏线走到拉萨,赶上雨季,一天几场雨,比内地许多‘火炉’可凉快多了!都没觉着有高反,舒服得不得了!”与我同行的游客说。
拉萨到亚东,车程较远,一路上的美景醉倒了大家。随着颠簸,人们困倦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耳畔传来司机次多师傅的提醒:“进亚东了!”
听罢,全车人争相向窗外望去。目之所及,是一大片泛青的草原。这片开阔的大坝子正中,一排排新建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
我们来到了亚东的首站——帕里镇。因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北分界点上,海拔超4300米的帕里草原,能享受到本不属于夏日的习习凉风。雨季中的亚东,降水更丰沛,广袤草场上的草长得愈加茂盛。
大家迫不及待地从车上下来,跑到草场上。浅草贴着地面长出,在上面或坐或卧,都很舒适。当地牧民将牦牛放养在草场上,通体黝黑、体壮如山的“高原之舟”漫步其中,安逸地品着独属于这个季节的鲜美。
帕里草原之畔,卓木拉日雪山披着厚厚的“白色铠甲”,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雪山峰顶突兀,壁峭坡陡,是藏族民间传说的喜马拉雅山七仙女之一,当地群众称之为“神女峰”,认为她是珠穆朗玛峰的姊妹峰。
导游德庆白玛告诉我,若是按海拔排序,这座雪山并不出名。可它的高度如同它的美一样难以征服,多年来无数登山爱好者向着峰顶发起挑战,期以登顶。
与冬季不同,现在山脚下的多庆错处于丰水期,冰雪融水丰盈了这片高原湖泊。细问当地群众,我才了解这汪湖水也是季节分明的,冬日的多庆错则像是“水漏光了”一般:湖底的沙被风吹上了岸,公路旁的观景台上堆积着厚厚一层沙丘。
步行至湖边,雪山倒映着云朵,湖面好似一面巨大的镜子,纵是有丝丝微风,也吹皱不了一分。临湖畔的湿地,水草刚刚冒出水面,已有不少水鸟栖息其间。它们或捕食、或嬉戏,待到游人更近,便振翅而飞,再带起点点水花和波澜。
“走啦!等天黑跑山路危险。”次多将沉醉的人群喊上车。车子启动,继续缓慢向南行。
南有森林氧吧
沿着柏油路盘旋南下,至亚东县府所在地下司马镇,近50公里路几乎全是下坡。路旁河谷深切,河水湍急,一路奔腾。
越往南走,海拔越低,印度洋吹来的暖风直抵亚东沟,迎面扑来的空气逐渐湿润,植被也越来越丰富。经历过高原气候干燥缺氧,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雾气云雨和满目苍翠的可贵。
车子驶进县城,大片绿色映入视野。县城四周的山峰依旧耸立,云雾笼罩,树木郁郁葱葱。山涧不时飞出白练似的瀑布。山坡上也是绿树如茵,野花烂漫,犹如一派江南风光,我差点就忘了,自己身处的竟是高原边城。
“在西藏,你肯定见不到有这么多树的地方,而且都是原始森林。”德庆白玛向大家夸赞自己的家乡,“我们这儿的人去拉萨也会有高反,从拉萨过来的人会‘醉氧’。”亚东的森林物产丰富,德庆白玛认为,这是大自然送给家乡百姓最好的礼物。
城北的康布温泉也坐落在这片林间,吸引着许多农牧民不远千里过来体验,巴桑曲扎就是其中之一。年近五旬的他一直患有关节炎,时常疼痛难忍。从邻居处得知这里的温泉有好的功效后,他便成了常客。
作为西藏著名的治疗性温泉,康布温泉拥有12个泉眼,相传各个泉眼水温、疗效各不相同。同大多数地方的温泉池似游乐场般拥挤不同,在这里,大家井然有序,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身体所需,前往不同的池子中享受温汤。
“亚东的夏天不热,泡温泉不失为一种享受。”躺在温泉池中的巴桑曲扎边介绍,边招呼一旁的游客下水体验,“身体被这暖暖的温泉水一激,远行再疲倦,顿时也会消失不见。”
再往城南走,几处新村居铺在林间。这是庞达村,一块醒目的红色展板立在村广场中央,上书几个大字:中国西藏·亚东庞达,感谢你为国巡边。按一下按钮,便知自己是“第多少位巡边人”。
前些年当地群众陆续搬迁入住这里以来,“国门巴夏景区一日游”日渐火热。依托资源禀赋,庞达村村民纷纷发展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搞起旅游民宿。“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我们不仅绞尽脑汁拍宣传片,还跟着县人社局举办的厨师培训班学了10多道菜品。”村民白玛央珍说,她的女儿还在抖音上开设账号,宣传自家民宿和特色餐食。
村旁,有一条铺设在林中的步道,这是当地文旅部门专门为游客修建的。饭后和三五好友漫步于此,沉浸在鸟啼虫鸣、瀑布声以及山风吹着树叶发出“莎莎”声响中,恬淡自得。
食有“亚东三宝”
不管是否降水,亚东的森林里总是很湿润,散发出泥土原有的清香,高大乔木下生长着矮小的灌木。透过雾气再回望亚东县城,红顶蓝顶的房子,就像摆在山沟里的火柴盒。
翌日清晨,晨雨初歇,我们随德庆白玛“钻”进了林子。出发时,她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小袋,“你们用来装森林里的‘收获’。”
德庆白玛穿梭林间,隔老远就看见她在树间搜寻着什么,凑近一瞧,才发现是一些指盖大小的黑木耳。德庆白玛介绍,“这是亚东森林里的特产——亚东木耳,因为没有人工种植技术,村里人每年都会进山采摘。”
有样学样,我们也在树上树下扒拉。森林里的采摘很辛苦,也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露水,弄得头发湿漉漉。好在下山时,每个人的小袋都鼓囊囊的。
亚东特产不仅有木耳。“都说亚东有三宝,牦牛、木耳和鲑鱼。”我们讨论着,“还没见着亚东鲑鱼呢!”
次多驱车来到上亚东乡三岗新村的亚东生态产业园,满足了我们的心愿。甫一进门,西藏高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洛松卓玛将我们引到鱼群边。只见这些被当地群众称为“花点鱼”的亚东鲑鱼在水池中高速游动,好似一群“运动健将”。
“亚东鲑鱼比其他常见的冷水鱼娇贵得多!”洛松卓玛说,“首先,水质要清澈无污染,并且一定要活水养殖。其次,还要在长达100多天的孵化期里,提高受精成功率,在出眼出膜期解决大规模感染等问题。”
曾经,亚东鲑鱼的人工繁育一直是个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农牧民在政府引导下,开始尝试人工繁育鲑鱼。从牧养牛羊到养鱼,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初成功率并不高。
直到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团队应邀来到亚东,花了3年时间先后攻克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和人工驯化技术等难题。
“此后,亚东鲑鱼养殖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发展。”洛松卓玛说。
亚东鲑鱼鱼苗孵化数量连年攀升:2021年60多万尾;2022年90多万尾;2024年一举突破100万尾,达到160万尾……
“亚东鲑鱼产量高、品质好,今年4月还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洛松卓玛说,“我们不仅卖活鱼,也在延长产业链,打造罐头、鱼块、鱼饼等高附加值产品。”
“鲑鱼全鱼宴、木耳炒鸡蛋、牦牛炖土豆……”洛松卓玛列举着亚东美食,“游客来我们这儿,有美景养眼,更有美食暖胃!”(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亚东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