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红枫文/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18日 第 12 版)

从湖南凤凰古城乘动车抵达芙蓉镇,民宿老板已在出站口迎接我们。到民宿安顿好,趁余晖未尽,我们打算去芙蓉古镇逛一逛。
循着石板路来到土司行宫旁的芙蓉镇大瀑布,土家族人称它为“龙涎瀑”。每到夜晚,灯光亮起,飞瀑轰响,水雾的光影和古镇崖壁上的吊脚楼相映,十分震撼。当地人说,这瀑布是土家族始祖劈开山石引来的生命之水,故而得名“龙涎”。瀑布高60余米,宽40余米,春夏汛期时,水花飞溅如银河倾泻,声震数里;秋冬枯水季,银丝垂挂似珠帘漫卷,轻盈灵动。最特别的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木窗正对飞流,站在阳台上伸手可触水雾。
早在2000多年前,当地先民就看中了这片被瀑布滋养的土地。据考证,战国时期这里便有山民聚居。因地处酉水上游,水路直通沅江,芙蓉镇成了湘黔边境的商贸枢纽,盐商、茶商、布商云集,码头边的青石板路被马蹄和独轮车磨出深深的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据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土司王在此修建行宫,将瀑布视为“镇寨之宝”,不仅在崖壁凿出栈道连通两岸,更在瀑顶修建蓄水池,通过竹管将清水引入土司府,建成了奢华的“水榭宫殿”。土司行宫只剩残垣,但从那些嵌在石壁中的柱础仍能想见当年的恢宏。如今,瀑布上方建有层层叠叠的吊脚楼,让芙蓉镇的夜色显得别具一格。
吊脚楼前的灯笼渐次点亮,酒吧里传来改编的土家族山歌,电子乐与三弦琴碰撞出奇妙的韵律;河边的烧烤摊前,游客和当地人围坐在一起,就着酉水河的风,吃着烤糍粑,聊着天南海北的故事。此刻的芙蓉镇,既有“千年古镇”的厚重,又有“活力新城”的灵动,就像那道瀑布,既奔涌着历史的回响,也流淌着当下的生机。
晚上8时,实景演出《花开芙蓉》在摆手堂广场和翼南广场准时上演,用灯光、歌舞再现土司时代的盛景:土司嫁女的盛大仪式上,姑娘们身着土家族盛装,踩着铜铃舞步入场,银饰叮当声与瀑布轰鸣交织。
再往前走,古街转角处的几家米豆腐铺子还在营业,阵阵香气飘散在空气中。选择其中一家坐下,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汉子,做米豆腐已有40多年。他说米豆腐好吃的秘诀在于,要用本地的“三月黄”稻米,石磨磨浆,柴火慢煮,再配上用酉水河虾熬的汤,“少了哪一样,都不是这个味”。瓷碗里,嫩白的米豆腐上盖着红亮的辣椒油、翠绿的葱花,分外诱人。
街巷深处,几个年轻的手艺人开起了“土家文创实验室”,将西兰卡普纹样印在T恤上,在首饰设计中融入瀑布的水纹,古老的文化元素就这样在年轻人的巧思中焕发新彩。
这样的“风景”还有很多:织锦店里,阿婆正用腰机编织西兰卡普,以红、蓝、黑为主色的图案里,藏着土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四十八勾”象征山峦连绵,“万字纹”代表子孙兴旺,“蝴蝶花”则讲述着土家族“蝴蝶妈妈”的创世神话;摆手堂前,几位老人正调试三弦琴,为即将开始的表演做准备;瀑布边,写生的画家随口哼出山歌:“酉水河啊弯又弯,吊脚楼啊一串串,唱支山歌给你听,千年古镇情不断”……
一部《芙蓉镇》,让这座原名“王村”的古镇一夜成名。电影里的场景至今仍在古镇上演——石板路上,常有游客学着姜文的样子“扫街”拍照;米豆腐摊前,总有人问“这是不是刘晓庆当年摆摊的地方”;就连夜晚的灯笼,也做成了电影里的样式。此后,又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古镇越来越火,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百姓的日子更有奔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及周边的民宿、客栈、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满足了游客需求,也助当地人增收。土家织锦、银饰、腊肉、米酒等当地特色产品成为热销品,推动了手工作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旅游+特产”的产业链。为方便游客出行,当地的交通线路不断完善,出租车、网约车业务量增加,摄影、文创体验等服务行业也随之兴起。
晨光初起,一道彩虹悬于瀑布之上。我要再去走一走前一天晚上到过的地方,再次感受那些动人的风景和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