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跟北京的天气一样火热的还有演唱会。孙燕姿、林俊杰、任贤齐等歌手在北京密集开唱,场场爆满。演唱会举办场馆周边的酒店住满了全国各地的粉丝;体育馆旁的空地上摆满了小摊位,提供餐饮、纪念票打印、应援手环销售等服务;演唱会散场,歌迷意犹未尽地涌入不远处的夜市喝酒撸串,将音乐狂欢延续至深夜……
火爆的场面不是演唱会独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约1.4万场,观众238.7万人次,票房收入约5.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0%、3.1%、20.9%。音乐节、剧场演出、沉浸式演出均表现强劲,并辐射到旅游、交通、酒店等行业,彰显出北京演艺产业的蓬勃活力。

演唱会一场接一场
北京的演唱会有多密集?
仅6月28日一天,北京就有6家体育馆同时举办演唱会,单日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大型演唱会的带动效应约为1∶6.85。也就是说,歌迷每消费1元门票,可拉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衍生消费6.85元,彰显出“演唱会经济”的强大带动力。
酒店是“演唱会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演出前一周,体育馆周边的高星级酒店即显示“满房”。为增加综合收入,不少酒店推出演唱会“吃+住”套餐,并提供从酒店到场馆的接送服务。鸟巢附近,每逢演唱会举办,观演妆造摊位前都会挤满人,摊主要从下午一直忙到晚上,做一次妆造收费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最多时一天能收入上千元。海底捞等餐饮企业干脆把接驳车开到演唱会门口,散场后直接拉着歌迷去店里。
一场大型演唱会不仅是歌迷的狂欢,更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一名专门来北京看任贤齐演唱会的歌迷将这次北京之行称为“一场井然有序的青春狂欢”:“从地铁站出来时心里还揣着几分忐忑,想象着如何在拥挤的人流中找到自己的座位。然而,从进场到离场,全程秩序井然,没有推搡的人潮、没有焦灼的等待,散场后的地铁车厢里竟然还能找到座位,仿佛刚才体育馆的万人大合唱只是一场梦。”
五月天的演唱会尚未开始,其歌手的形象公仔已经空降北京朝阳公园、居庸关长城等地,与或古朴或时尚的城市地标搭配在一起,成为一道城市景观,吸引歌迷和市民“打卡”。北京旅游集散中心还开通了“五月天公仔打卡巴士”,带领歌迷逛景点、游北京。
年轻人爱上演艺新空间
不仅是演唱会,来北京一定要看一场演出已成为很多游客的共识。国家大剧院每天有不同艺术门类的剧目上演、北京人艺的话剧是口碑保障,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最适合音乐剧迷,喜欢传统艺术的观众可以走进专门的戏曲剧场欣赏京剧、昆曲、评剧……为鼓励出精品、出人才,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自2016年启动以来,累计资助项目955个,资助资金9.26亿元,其中舞台演出类项目累计资助547个,资助资金6.22亿元,涌现出评剧《母亲》、舞剧《天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作品。
当下,观众越来越不满足于“你看我演”的传统观演形式,而是期待更多互动交流,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应运而生。天桥艺术中心在三层打造出集展、演、商于一体的新空间,上演剧目《猫神在故宫》、魔术脱口秀《男巫客厅》等。百年老字号吉祥大戏院推出“北京礼物”戏曲主题文创店、“吉祥咖啡”戏曲主题咖啡厅,还能放映最新电影,成为王府井商圈重要的文旅商活动举办地。开心麻花则把剧场开进了酒店、商场、工业园区,营造消费新场景。在朝阳区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开心麻花·花花世界紧凑的空间里分布着A66环境剧场、游戏戏剧空间、音乐戏剧酒吧、戏剧创排中心等空间,覆盖剧目创排、沉浸式观演、游戏互动、餐饮社交等功能。
“2024年,开心麻花全年演出约1.3万场,除1/3为大剧场剧目外,其余均为小剧场、演艺新空间剧目场次。”开心麻花剧场院线副总经理马悦舒透露。在她看来,演艺新空间一是空间要“新”,突破原有剧场空间限制;二是内容要“新”,观众能看到更多打破内容边界的产品,提供更多年轻化、沉浸感强、适合近距离观看和互动的内容;三是运营思维要“新”,实现内容和商业的双赢。
2024年底,北京市评选出首批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并发布《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管理标准(试行)》,对空间运营标准、安全管理、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规范,助力演艺新空间健康发展。
跟着演出游北京
为持续推进“演艺之都”建设,今年4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简称《办法》),推出10条举措,从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艺新空间、精品演出、演艺企业4个方向,推动演艺市场提质增效,扩大“演艺+”消费。
《办法》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对全年累计售票总人数超过20万,且境外观众比例超过10%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予以500万元支持;对演出场次多、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演艺新空间,择优予以最高100万元支持;支持各类优秀剧目在京演出,对社会反响良好、效益突出的驻场演出剧目,择优予以最高100万元支持。
“《办法》鼓励高品质剧目多演常演,让演出团队有足够信心安心打磨作品,呈现更多高质量的演出;政策把对演艺企业的奖励支持纳入进来,并在作品创作、人才培养等项目申报上提供优先推荐的机会,有利于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演艺新空间发展,文化园区、商业综合体、公园景区、古戏楼等都有机会推出沉浸式演艺项目,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还能有全新的体验,实现了‘演艺+旅游’‘演艺+商业’的融合。”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贾新辉说。
根据《办法》,5月至6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完成首批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和精品演出类项目征集,收到7个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申报,其中既有实力派歌手的演唱会,也有汇集各类音乐风格的音乐节;收到102个精品演出类项目的申报,涵盖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门类,且涌现出不少首演首创作品。
“演艺新空间和演艺企业的申报公告也已发布,将于年底完成征集。我们希望及早释放政策信号,让市场主体提前了解政策的支持方向、申报要求等内容,通过尽快推动政策兑现,提振市场信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办法》预计全年支持20至30个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20至25个演艺新空间、不少于200场精品演出、10家具有创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演艺企业。”
未来,北京将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环境优化等,持续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优秀演艺内容汇聚北京,也将进一步推动演艺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使“演艺之都”真正成为市民、游客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生活。(本报记者 李 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