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天津市印发《关于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文旅供给新体系,实施文旅新场景创建行动。近年来,天津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3483.88万人次,同比增长3.9%;1月至6月,全市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437.61亿元,同比增长12.1%;游客人均花费1066.17元,同比增长8.0%。
文化活动融入市民生活
7月5日下午,在天津湾公园南侧广场,“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海河之夜”桥边音乐汇活动以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开场,多个经典曲目陆续上演。观众可以欣赏演出,还可以到旁边的非遗市集体验非遗技艺。
在围绕文旅新场景创建行动推出的一系列活动中,“‘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是其中之一。今年活动设置了三大板块,“音乐汇”畅享音乐世界,“舞蹈秀”和“非遗展”则把文化活动融入市民生活。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茁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海河两岸的市民群众对天津的热爱和对文化的需求。我们通过不断挖掘、激活海河的艺术基因和文化资源,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演艺创新“破圈”文旅消费
天津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摇篮”,是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的故乡,也是演艺创新的试验田。民主道上的曹禺故居建于1910年,话剧《雷雨》在此创作。曹禺剧院位于故居东侧,除了演出曹禺的话剧外,还会推出沉浸式戏剧,将演出与故居相结合,成为文旅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
如今到天津,先参观曹禺故居、再到隔壁曹禺剧院看演出,已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新兴商业业态兴起,天津涌现出一大批沉浸式演艺新空间。“五一”期间,园林实景演出《西厢记》在人民公园限时上演;在金街地标大铜钱广场,经典话剧《日出》片段演出已经常态化……花样翻新的沉浸式演艺,体现了城市旅游与戏剧文化的双向需求和相互促进。天津正在逐步围绕人文景区,根据环境氛围与建筑风格融合不同演艺元素,将城市打造成“沉浸式大舞台”,它们与传统演出空间相互呼应,正成为文旅“破圈”的重要力量。
场景升级催生文旅新空间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新型消费场景,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为文旅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生态教育中心打造了七里海数字博物馆。展陈空间采用MR(混合现实)、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户外MR步道长300米,游客戴上智能设备,虚拟导览员“小七博士”便会现身。行走过程中,不仅能邂逅东方白鹳、麋鹿等珍稀生物,而且能通过手势与它们互动。今年“五一”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超1.9万人次。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冰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优质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创造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场景,深入推进天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本报实习记者 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