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塔什干老城,阳光穿透锡尔河畔的绿洲树影,斑驳洒在通往楚苏(Chorsu)巴扎的巷道上。转过街角,一座直径75米、巨大的蓝色又泛着淡青色的圆形穹顶建筑豁然闯入《环球时报》记者眼帘。远远望去,宛如一顶缀满中亚传统纹饰的帐篷,撑开了塔什干最鲜活的市井画卷——这便是中亚最大的穹顶巴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有着千年烟火气的集市。
古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会客厅”
塔什干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在乌兹别克语中,“塔什干”意为“石头城”,因城市中的巨大卵石而得名,这座城市有着2500年的历史。在古丝绸之路上,塔什干是重要商业枢纽,张骞和玄奘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楚苏”(Chorsu)在波斯语中意为“十字路口”。“巴扎”(Bazaar)意为“集市”,也源于波斯语,通过阿拉伯世界的欧陆贸易,经葡萄牙语汇入法语词汇,从而风行世界。
“楚苏”巴扎不仅为顾客提供了充满历史印记的喧闹市场,更作为城市会客厅,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丰富生活。早在喀喇汗王朝的11世纪,“楚苏”巴扎这类道路交汇处的穹顶集市便已奠定了城市脉络。据称,考古学家曾在附近挖掘出刻着粟特文的文物碎片,证明8世纪的粟特商人已在此交换丝绸与宝石。
在“楚苏”巴扎旁边,还有建于15世纪的清真寺和经学院广场。如今,这座在阳光照射下显露出翡翠色的穹顶虽为上世纪80年代由苏联建筑师阿济莫夫重建,但商贩们有穿透力的叫卖声,或许还延续着古丝路上驼铃的余韵。
熙攘人流在这里感受时间流淌
踏入“楚苏”巴扎,你的味觉和视觉感官瞬间就会苏醒。一层是肉品区,堪称游牧民族的“肉食博物馆”。最中间的圆心是一个白色高大的立柱,周围是四五圈同心圆式的摊位。成排的马肉肠泛着深红色的光泽,整扇的羊排悬于铁钩之上,此外还有堆叠在冷鲜柜里的牛肉,甚至还能买到新鲜的马肉和骆驼肉。
一层还有乳制品区,飘散着发酵酸奶油与羊奶酪的浓郁气息。虽然不少摊位上的冷鲜柜显得颇有年代感,内部环境倒是比较干净,大理石地面上看不到明显的垃圾和血污黏腻。头顶上方,穹顶由蜘蛛网状的钢架支撑,内部呈白色,在穹顶的最中间,是一块圆形的透明天窗,阳光从这里洒向穹顶巴扎的每一个角落,让熙熙攘攘的人流能自然感受到时间的流淌。
登上二层,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环形长廊,靠着围栏可以俯瞰一层肉品区。“楚苏”巴扎的二层,可以说是由各种干果、小点心和茶叶铺开的一场色彩盛宴。摊位上一位浓眉大眼的小哥看着《环球时报》记者的面孔,可能猜出眼前的异乡人来自中国,于是热情地用一句生涩的中文“你好”,挥手招呼记者可以品尝他卖的坚果。从核桃仁到巴坦木,从开心果到各种葡萄干、杏肉干,甜腻裹挟着盐霜在舌尖炸裂。这里干果不仅好吃,价格也只有国内的1/2到2/3,记者和朋友在比对了国内某电商平台的价格后,都各自买了一些。
在二层长廊的围栏上,有时还会停落几只斑鸠等鸟类。它们从四周敞开着的窗户飞入穹顶巴扎内,也许是外面的酷热让它们想在里面避避暑,也许是里面的各种干果美味勾引着它们,寄希望于能瞅准机会“饱餐一顿”。
烟火气在人情故事里升腾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楚苏”巴扎已经扩大了很多——穹顶市场仅是序章,真正的迷宫在室外。占地大约10公顷的巴扎还有三大室外“板块”。东侧第一区好似喧闹的服装小商品城,五颜六色的民族传统绣花长袍挂满各个摊位,铜雕茶具、泥陶工艺品整齐地摆在货架上,门口各种花案的手工小挎包令狭窄的通道只能容下一个人进出。记者看到一对外国游客夫妇对一家店里的驼绒围巾很感兴趣,店主拍着胸脯保证:“真的!撒马尔罕来的!”当这对游客夫妇询问价格时,店主熟练地拿出一个计算器,快速敲出几个数字。在乌兹别克斯坦,当地货币为苏姆,大约126万苏姆换100美元,所以商贩给出当地价格时数字听起来“很庞大”,外国游客基本上都会蒙圈。因此,在计算器上敲出价格数字,外国游客更容易弄清换算成自己国家货币到底多少钱。当然,这也更方便买家与卖家顺畅地展开讨价还价。
转入第二区,各种蔬菜、水果阵列如几何艺术展——番茄红如玛瑙整齐摆放,香瓜纹路蜿蜒似中亚地图,麻袋装的土豆、洋葱堆得跟小山一样。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水果,从“楚苏”巴扎就能得到证明。记者随便在一个摊位就能看到各种当地的桃、李子、樱桃和蜜瓜等,光桃子就有4种,大樱桃的价格非常便宜,换算成人民币也就5元一斤。由于乌兹别克斯坦日照时间长,所以这里的水果个顶个甘甜可口。说话间,老板递给记者一片切好的黄色蜜瓜,甜得让人味蕾绽放,而且口感脆爽。
第三区以小商品为主,包括洗衣液、洗发水、染发膏、鞋油、牙膏、驱蚊剂等生活用品,手电筒、台灯、热水壶等小电器也是抢手货。这个区域还有一些摊位出售五颜六色的香料,这些香料都是当地烤肉、抓饭等传统饮食经常用到的。
在穹顶集市与室外三大“板块”之间,由各种烤馕、烤包子的摊位连接,烟火气在人情故事里升腾。烤馕坑旁,面团摔打的“嘭嘭”声如鼓点节奏,师傅将面饼甩进馕坑的刹那,麦香如暖流涌向街道。刚出炉的馕饼被叠成半人高的塔,裹着一大块布用来保温。转角处,数百人围着直径2米的巨型铁锅,抓饭在羊油中“滋滋”沸腾,油亮米粒间埋着整块胡萝卜和黄澄澄的鹰嘴豆。掌勺大叔用铁锹般的大铲翻动铁锅里的抓饭,一群当地孩童迫不及待等着试吃。
据当地朋友介绍,随着不少其他城市的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工作机会向塔什干迁移,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塔什干,“楚苏”巴扎每天的客流量已从几年前的5000人左右上升到现在的接近万人。
当穹顶渐隐于靛蓝天幕,巴扎的灯火却未熄灭。值夜人会点燃煤油灯挂上棚柱,为深夜抵达的货运卡车引路——从撒马尔罕运来的陶器,从当地采摘的樱桃,从屠宰点送来的各种肉类,将在黎明前填满已经空荡的摊位。对于“楚苏”穹顶巴扎来说,它如同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巨大翡翠,包裹着千年的喧嚣与烟火,静待着明天的第一缕阳光。(本报赴乌兹别克斯坦特派记者 胡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