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六大世居民族在此共生,形成独特的文化拼图,也绘就了多民族智慧交融的非遗画卷。青海共有33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7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将于7月13日20:00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本期节目来到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交汇点——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演员谭卓,将循着先人的足迹,溯湟水而上,邂逅20余项特色非遗项目,以千年文脉丈量青海大地,探见传统智慧的当代回响!

花儿:
多民族共融的交响
看到“花儿”这两个字,你是不是还在纳闷:青海人说话怎么还有儿化音?错啦!原来“花儿”不是花,而是青海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共创共享的“流行歌”。青海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每年农历六月上旬和中旬,都会举行盛大的花儿会,多民族的花儿歌手会根据不同调令,即兴作词、现场演唱,没点“真功夫”可唱不来!

花儿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各民族演唱花儿,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有的高亢嘹亮、字正腔圆,有的委婉含蓄、以情带声……尽管风格各异,但他们都以当地汉语方言演唱,共同谱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生动篇章。

创新人王晖将传统花儿与现代流行音乐形式结合,如阿卡贝拉版的《巴西古溜溜》,通过多声部演绎,展现了花儿人声合唱的魅力。此外,她还制作了花儿民歌专辑,融入民族乐器、弦乐器和现代流行乐器,使传统民歌花儿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达。
安昭、土族轮子秋:
一场关于丰收的狂欢
安昭是互助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集诗、歌、舞为一体的歌舞形式,歌词包含祈愿丰收、歌颂先民等丰富内容,是人们表达愉悦心情最直接的方式,每当欢度佳节或婚礼庆典,大家都会相约一处欢歌共舞。传统的安昭没有乐器伴奏,由一位“杜日金”歌唱能手领唱,众人相和,边唱、边舞、边转,因此也称作“转安昭”。

同样是旋转,同样是关于丰收,这片土地还孕育出了另一项“极限挑战”——土族轮子秋。


轮子秋意为“旋转”“转轮轮”,最早是人们在丰收后的麦场上,将农用大板车车轮朝上竖立起来,平绑长木梯,梯子两端牢系绳圈,然后推动转轮,表演者坐或站在绳圈内,随着转轮飞快地旋转,表演“大鹏展翅”“仙女散花”“猛虎下山”等高难度绝技。近年来,土族轮子秋逐渐走向正规体育场,成为见证各民族友谊的竞技体育项目。

在300多人共同演绎的《安昭索罗罗》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昭和土族轮子秋正以最潮流的方式,走向更广阔的大舞台。以歌舞传承历史,以竞技凝聚精神,“彩虹故乡”以非遗为笔,绘就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文旅新图景。
青绣:
多彩青绣解锁“时尚密码”
青绣是青海民间刺绣的总称,种类繁多,涵盖了湟中堆绣、湟源皮绣、土族盘绣、河湟刺绣、海西蒙古族刺绣、藏族刺绣等多种刺绣技艺。青绣的产生与发展同青海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它承载着青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青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绣——湟中堆绣作品《唐蕃古道》
湟中堆绣有平堆、棱堆、高堆等多种堆法,题材丰富,作品风格跨度大;河湟刺绣以黑色绣布为衬底,色彩反差强烈,“剪绣结合”,与剪纸艺术巧妙联动;湟源皮绣则以皮张为底,远观古朴粗犷,近看细腻精致……绣娘们用独特的针法和技艺,将青海的风土人情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衣装上的不同纹样,勾勒出青绣的丰富多彩。

设计师夏乙旗从青绣中汲取灵感,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和独特的设计,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让青绣在国际展台上大放异彩。此外,青绣与文创的结合,让带有青绣元素的配饰和生活用品成为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爆款”。通过这些创新,青绣不仅让青海的文化传播得更远,还成为青海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灯彩(湟源排灯):
“全能工匠”造就艺术珍品
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你一定想不到其最初的用途居然是商人为招揽生意而制作的“广告牌”。随着商业贸易日益发达,单个的“牌灯”逐渐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质的民间灯彩艺术,见证着湟源昔日的繁荣,成为青海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造型上,湟源排灯有长方形、马鞍形、梅花形、扇形、方形、椭圆形等;在画面内容上,排灯还可以融入皮绣、香包、剪纸、皮影、堆绣、衍纸画、农民画、藏绣、盘绣等各种非遗技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湟源排灯传承人,你需要学会:木工、雕工、绘画、上漆、电工以及不同的非遗手工技艺。好吧……有点难,还是直接欣赏吧↓



没看够?那就把它带回家!创新人把排灯做成了蓝牙音响、音乐盒、小夜灯等小型化、便携式的多功能排灯文创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排灯的韵味,还增加了现代科技的元素。湟源排灯,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一毯用百年,朱颜改,毯依旧
传统藏毯编织完全依靠传承人口耳相传,没有设计稿,全靠心中的图案和手上的功夫“凭空成毯”。选毛、撕羊毛、纺线、洗线……从一根根羊毛到一块毯子,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细心和耐心。其中,编织时最常用到的“8字扣”连环编结法,是一条藏毯保持200年不变形的关键。

藏毯创新人薛婷把藏毯和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不仅工艺上有了突破,艺术表现也更加丰富多样。如“科技星空毯”以浩瀚宇宙为灵感,在传统藏毯编织基础上加入了LED光纤和智能感应装置,置身其上,每一次落脚,都会有一片星空被点亮……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穿越时光长河,串联着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及历史文化,见证了3000多个春夏秋冬的更替,也见证了青海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今,藏毯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活力,成为青海的一张闪亮名片。
7月13日20:00档,央视综合频道(CCTV-1),和《非遗里的中国》一起,以非遗视角游青海,解锁雪域圣境的“隐藏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