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志刚文/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2日 第 12 版)

晨雾未散,乌篷船咿呀摇进芦苇荡。船娘哼着《智斗》的曲调,水波漾开阳澄湖的晨光,惊起白鹭一行。
这片曾被烽火照亮的湿地,此刻正以江南特有的温柔讲述着双重传奇:青黛色的历史记忆与金黄色的时代欢歌,在粼粼波光中交织成章。
春来茶馆的八仙桌上,铜壶煮着岁月沉香。80多年前,地下交通员们在这里用茶碗传递情报,用机智书写传奇。如今,青年演员在茶馆前搭起实景舞台,游客们围坐石阶,看“阿庆嫂”的眼波流转里藏着千钧之力,听“郭建光”的唱腔里奔涌着革命豪情。
沙家浜人在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
他们在《芦荡烽火》实景剧中植入全息投影,让炮火在夜空绽放成璀璨星雨;在《春来迷局》沉浸式剧本体验中,年轻人化身地下交通员,在七十二道谜题中触摸历史温度。
沿着木质栈道深入芦苇迷宫,修枪所的铁砧仍泛着冷光,后方医院的竹榻上仿佛还留着战士的体温。这些鲜活的细节,比纪念馆里的静态展品更具感染力。
秋风起时,阳澄湖畔的蟹塘泛起鎏金波纹。养殖户老刘在手机APP上轻点,增氧机便在水面画出同心圆。这位戴着草帽的“新渔夫”,用物联网监控水质,用大数据分析蟹群生长,却在蟹塘边保留着祖传的芦苇蟹篓——他说这是给城市孩子留着的乡愁符号。
当游客在“芦荡小蟹农”课堂上系上围裙,学习捆扎青背白肚的“铁将军”时,传统渔耕智慧正化作文旅体验的密钥。
夜幕下的田园会客厅灯火通明,7000平方米的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美学空间。“光影沙家浜”摄影展呈现沙家浜人与水乡共融的风土人情;非遗匠人用传统技艺在红木上雕琢时光;电商主播对着镜头展示“六月黄”的鲜美……
五月的龙舟划过芦苇水道,十月的铁花照亮千年古镇。沙家浜人把节气化成文化IP:清明在烈士墓前诵读家书,端午在双莲码头赛渔舟,中秋在湿地栈道办诗会。
当昆曲水磨腔在芦苇剧场响起,老戏迷发现传统唱段里新增了乡村振兴的韵脚;从“千蟹宴”的蟹粉豆腐、醉蟹冰激凌中,食客们品味到了从养殖塘到米其林餐桌的产业跃升。
在“芦荡薪火”宣讲队的带领下,银发党员与红领巾同台讲述红色故事,水产大户和文创青年共话渔乡未来。这种代际传承如同阳澄湖的潮汐,既冲刷出历史的沟壑,又带来新时代的馈赠。
当最后一批游客乘着暮色离去,湿地监测站的数据屏亮起,智慧系统守护着140种禽鸟的梦境——这里的每株芦苇都见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沙家浜的传奇从未终结,只是换了一种书写方式。根须扎在红色土壤里,枝叶触摸时代云霞,江南的春天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