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源隆


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牦牛漫步于盐碱草场,青稞摇曳在河谷之间,枸杞红遍柴达木的戈壁,虹鳟鱼游弋于黄河冷水……这些独特的物产本是高原人民餐桌上的寻常滋味,如今它们以“青字号”之名,成为撬动消费升级、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
高原馈赠
青海的食材,生来带着纯净的基因。作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3亿亩有机草场滋养着青海牦牛与羊群;柴达木盆地的枸杞粒大饱满,海西州1.27万公顷有机枸杞基地中,绿色有机枸杞产品118个,认证规模位居全国首位;龙羊峡水库的冷水三文鱼产量占全国半数以上,年产量突破1.5万吨;3333公顷藜麦田在柴达木盆地中铺展,2000余万元扶持资金助力“粮食之母”产业崛起……“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不仅是口号,更是融入产业链的实践。
今年2月,香港美心集团与青海合作推出“青海珍味·家宴”,让高原食材在香港完成了一次惊艳亮相。藏羊肉做出广味叉烧,牦牛肉可以烹出粤菜小炒,青海枸杞更成为港式甜品的点睛之笔。截至4月,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味觉对话不仅创下168万元的销售额,更让香港市民感叹:“原来青海的山水真的能‘吃’到。”
不久前,“青海珍味·家宴”来到北京,12道由青海食材打造的粤式菜品登上北京饕客的餐桌。香港美心集团企业传讯与公共关系总监刘毓敏介绍,这次活动让北京消费者在美食中感受青海的山川风物、民族风情,传播生态、绿色、健康的价值理念。
产业觉醒
一度,青海的食材曾困于有品质无品牌的尴尬境地中。枸杞虽出口至欧美,却难敌“宁夏红”的市场认知;藜麦品质优良,却缺乏如五常大米般的地标效应。2024年,“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发布,为破局提供了经验——融合高原元素与国际化设计,品牌发布首年销售即覆盖40多个城市,标志着青海三文鱼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企业的创新同样关键。青海可可西里食品公司将牦牛肉干从零食升级为功能性食品,开发出高蛋白能量棒、低脂肉脯等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走出青海,还要走向世界。2024年,出口农产品6.2亿元,增长1.6倍,三文鱼、冬虫夏草、枸杞成为青海外贸新星;今年3月,青海马铃薯首次出口中亚……“青字号”的全球化征程既有传统技艺的坚守,还有现代商业的谋略。在马来西亚开青海拉面店的韩文华用“免费试吃”打开市场,让东南亚食客爱上青海辣椒的炽烈;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伊兰饭店老板韩忠海,将“青海老八盘”与中亚口味融合,用青海食材征服异国味蕾。
从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面条,到今日“青字号”的全球之旅,对青海而言,美食不仅是经济、是文化,更是一座桥梁,让世界认识青海,让青海走向远方。
文旅赋能
青海食材的不断“出圈”,吸引着更多人来到青海旅游观光。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驿的河湟筵席上,洋芋酿皮、洋芋果冻等30余种创意菜,让游客惊叹“一颗土豆竟能千变万化”;在茶卡盐湖湖畔售卖羊肉的直播间,开播7分钟销售额6万元,印证了“美食+文旅”的爆发力。2024年,青海5场餐饮活动入选商务部“中华美食荟”系列活动名单,青海省德令哈市举办的巴音河美食季吸引数万游客,拉动消费的同时,更让高原味道深入人心。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餐四季》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捧起一碗牦牛骨汤拉面,嘉宾侯勇探访龙羊峡的三文鱼养殖网箱,观众跟随镜头穿越青海湖、坎布拉丹霞与祁连草原。“通过美食,我们想让世界看见青海的另一面,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体验的结合,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青海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
青海不只有风景,还有能带走的山水滋味。4月12日,在由青海省商务厅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文化宫共同主办的“美美与共”拉面访谈活动上,与会专家纷纷建议,青海需打造更多核心美食品牌,加快商旅文体健全产业链整合,让“中华水塔”的生态之美、民族团结的人文之美通过美食传递全国、闪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