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泰国、日本特约记者 黄晓燕 张文昱 ●李佑愚
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在意,曾经整治完善的山林越长越野,只能重新动用人力加以改造;小小的,不起眼的植物,往往不断带给我们惊喜……比如在中亚的村庄,刺绣大师带着人们通过古老的技法用一针一线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在日本的竹林里,曾经的萧瑟变成受人欢迎的艺术节场所;在孟加拉国,编织黄麻改变了很多女子的人生……
丝路上锦绣花开
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中亚之中”,是中亚地区古丝路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也是丝绸生产国。在这片出产棉与丝的土地上,诞生了独特的手工艺——乌兹别克斯坦金线刺绣(Suzani)。今天,心灵手巧的妇女依然用小小的银针绣着自己的生活。
在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锡尔河贯穿大部分国土,河流流域和中国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纬度接近,气候条件相似,因此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桑树很快在此生根。棉花则来自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作为当地重要的作物,桑和棉千百年来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乌兹别克斯坦甚至将它们设计到国徽的图案中。在乌兹别克斯坦广袤的土地上,到处可见棉田和桑树,纺织业是这里的重要产业。
金线刺绣是中亚一带的传统工艺,有人认为它起源于乌兹别克斯坦。据说Suzani在波斯语中是“针”的意思,在乌兹别克斯坦语里意为“刺绣”。
在乌兹别克斯坦,金线刺绣由女性代代相传。刺绣作品通常被用作床罩、挂毯或桌布等装饰品。家中有女孩出生时,母亲便会开始为女儿制作绣品,在女儿出嫁时当作嫁妆。随着女儿的成长,母亲一边教她刺绣技巧,一边和她共同完成大幅刺绣。未完成的刺绣还会由女儿带到婆家继续完成。
金线刺绣以棉布或丝绸为底,以丝线纯手工绣制,图案繁复,色彩鲜艳。绣品中的奇花异草体现了沙漠居民对绿洲的向往。女子在刺绣之前,通常会在布料上绘制底稿,经常可隐约看到成品上的勾线,甚至还能看出刺绣是否完全按照底稿进行。
现在,乌兹别克斯坦仍有许多女性从事手工刺绣。在布哈拉近郊,刺绣大师祖芙洛·奥布洛别尔迪耶娃在村里开设工坊。奥布洛别尔迪耶娃的作品风格基于布哈拉地区刺绣的传统设计,在国际上备受赞誉。她自己种桑养蚕,用自家的蚕茧纺线,并用庭院中种植的植物染色,丝线的光泽和颜色与众不同,能完美呈现精湛的刺绣技艺。
苏联解体后,奥布洛别尔迪耶娃在当地农村继续刺绣事业,为不少农村女性提供工作机会。如今,该地区已经成为刺绣产业的重要基地。在一些绣工因经济原因不得不降低作品质量的情况下,奥布洛别尔迪耶娃依然坚守高品质创作原则。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金线刺绣的魅力,也为了帮助村里女性增加收入,奥布洛别尔迪耶娃还和旅行社推出“刺绣体验之旅”。在大约2小时的时间里,客人坐在挂满巨幅挂毯的工作室内,向大师和其他绣工学习初级刺绣技法。加上翻译费和材料费,一人花费折合人民币大约800元,体验者没有绣完的作品可以带走继续完成。过去,是女儿带着缝在细密针脚中的母爱开启新生活。如今,是外国游客带着手工艺者捻在五彩丝线中的自豪回到世界各地。
荒废竹林里走出艺术节
竹林不只有美景。春天可食笋,夏天可乘凉,冬天还能提供翠绿的生机。而且,竹林极上镜,随手一拍都清新俊朗,仙气飘飘。但如果常年无人管理,竹林也会引发很多问题。
根据日本林野厅此前的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竹林面积约16万公顷,相比之前增加了不少,其中增长最多的主要是荒废的竹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从国外进口便宜的竹材、竹笋种植户后继无人、人们对塑料的需求有所增加。如果竹林一直荒废不管,会产生虫害、兽害、水土流失等问题。于是,各地开始关注如何将竹林有效管理利用起来。福冈大学工学部教授佐藤研一10年前就成立了“竹创新学会”,目前参与该学会的团体已经超过130个,相关技术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新材料开发、文化活动、荒山保护、竹材利用、食品、日用和家具等方面。
新潟县田上町推出一个名为“田上BamBooBoo”的项目,让日渐暗淡的废弃竹林迎来高光时刻。2022年,田上町商工会青年部和道之驿田上合作社牵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田上BamBooBoo”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与。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将这些竹林从当地的负担变成新生旅游资源,为此推出“竹艺术”(Bamboo Art)和“竹餐饮”(Bamboo Dining)两条主线。项目总预算为7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5元人民币),其中600万日元来自政府补助。
田上町周围有17公顷竹林,长期无人管理,导致景观恶化。组织者通过逆向思维,力图将现有问题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鼓励村民参与解决,从而加深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提升自豪感。
“田上BamBooBoo”活动推出竹林整治工作坊,邀请本地人参与,还特别邀请当地小学、中学和附近大学的年轻人。参与者年龄跨度从3岁到81岁,他们给竹筒打孔、制作竹球,体力好的参与者上山整治竹林。此外,活动结合本地的优质食材和竹质餐具,再配以传统表演,推出了特色晚餐——竹餐饮,由温泉旅馆与餐厅的厨师长共同为食客提供“竹意盎然”的佳肴。
活动的另一个看点是“竹艺术”,主题是“让我们共同创作竹艺”。由日本首个竹灯艺术制作团队CHIKAKEN全力策划,田上町的竹林就是艺术舞台。从砍伐竹子、切割、打孔到安装,全程都由参与者合作完成。
第一次举办活动时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但因为口碑极佳,很快引起人们注意。今年9月14日至10月14日,第三届“田上BamBooBoo”活动正在火热举办中。本次邀请了3位艺术家,包括CHIKAKEN的创始人,荣获日本空间设计大奖的知名美术家,还有出生在新潟县、毕业于新潟大学的本地艺术家。
“田上BamBooBoo”已经发展到可以售票的程度,预售票价1000日元,现场票价1500日元。田上町的旧庭院、温泉旅馆和餐厅都因为活动的举办增加了客流。但是,项目最成功之处是赢得了参与者对当地人整治竹林、管理竹林理念的认可,而且有不少参与者受到感染,活动当天就申请加入整治竹林的“竹笋团”。
黄麻,孟加拉国女性的“黄金”
位于南亚的孟加拉国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服装业,而孟加拉国的黄麻产业是仅次于服装加工的第二大出口支柱产业。
黄麻是一种天然纤维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强度高、耐腐蚀、生物降解性好。孟加拉国纺织和黄麻部以及外交部去年年底联合举办黄麻展会,服装制造商和出口商协会主席强调了黄麻的可持续性,以及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孟加拉国农村陆续出现妇女黄麻手工艺生产组织。成立于1973年的CJW最初由两位修女发起,为了帮助孟加拉国在此前战争中失去父亲或丈夫、只能依赖救援金生活的女性,通过培训黄麻手工艺制作技巧,帮助她们实现经济自立。多年来,该组织一直致力于改善贫困女性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如今,CJW在孟加拉国全国范围内拥有众多生产者团体,向许多农村女性提供了工作机会。
波伊拉村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西约80公里,1974年因遭遇严重洪水,农田被毁,村民们甚至没有钱支付交通费用前往城镇打工,物价飞涨更让当地人苦不堪言。由民间组织主导的女性黄麻手工艺生产合作社应运而生,对于无法外出工作的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就业机会。一名女子回忆说:“我的家很穷,尽管我想识字,但家里没钱供我和妹妹上学。当我有工作有收入以后,终于能走进学校。如果没有黄麻工艺品,我可能无法继续学业,也无法和现在的丈夫结婚,更不会担任识字班的老师。”直到今天,波伊拉村和其他村落一样,依然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供大量黄麻工艺品。
黄麻被消费者视为“黄金纤维”,对生产者而言,又何尝不是黄金般宝贵的东西。因为它给孟加拉国的农村妇女带去收入,也带去了享受教育的机会,维护健康和卫生的权利,以及改变人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