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马迎晨】经济学家哈耶克曾经说过,金钱是迄今人类发明的实践自由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今天,货币就是金钱的代名词,它既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自由的基础和前提。货币伴随人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物理形态发生了种种变化,但基本功能没有改变,依然是交易的媒介、计量的单位和储备的手段。在德国法兰克福有这样一家货币博物馆,专门向人们介绍相关的金融知识,讲述和金钱有关的趣闻轶事。
收藏十几万种货币
在法兰克福的维尔海姆-爱泼斯坦大街上,德意志中央银行大楼的旁边坐落着一座货币博物馆。始建于1999年的这家博物馆隶属于德意志中央银行,2013年德央行耗资1900万欧元对其进行了翻修。2016年12月15日,博物馆重新开放,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共分为4个主题进行展出,包括现金、记账货币、货币政策和全球货币。中间的圆形大厅是一个叫做货币世界的360度环形银幕影院。整个博物馆拥有80个互动式多媒体设施,用于向参观者同步演示和讲解相关金融知识。
据了解,整个博物馆收藏了上下三千年、纵横五大洲、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几万种货币。它向参观者讲述了货币的起源、金融的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的职能以及货币在全球化世界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德意志中央银行货币博物馆无论从硬件设施上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堪称世界一流。
金疙瘩是金币雏形
1号展厅展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实物。那是公元前七世纪在西亚地区流通的几种金币。虽说是金币,其实它们充其量只能算作是金币的雏形,因为只是从金砖上切割下来的金疙瘩而已,既没有面值标识,也没有花纹装饰,它的价值全凭自身成色和重量而定。到了纸币时代,伪造者则需要花费很大的工夫制造纸币印刷的模具。博物馆展出了真假金银币的实物对比。一个天平两端,一个是光亮的银币,另外一个是灰暗的镍币,二者的差别一目了然。
在1号展厅的墙上,可以看到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中国14世纪发行的大明洪武宝钞。在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旁边的说明文是:太祖也发现了纸钞的内在风险,那就是发行太多会导致贬值。旁边展出的则是欧洲最早的纸币——瑞典银行17世纪发行的纸钞,上面既没有发行机构的名字,也没有发行的时间和地点。这种钞票实际上是一种金银货币的支票,为防止冒领将钞票一撕两半,在兑付时两个半张钞票的茬口能够完全吻合才会生效。18世纪末,为了防止伪造,发行机构又在纸钞上加印上了水印。
3号展厅用生动的实例阐释了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重要性。在一个小厅里,一进门就看见一幅惊心动魄的场景。房间里有一个铁皮火炉,一堵用每张面值20亿的成捆马克砌成的钞票墙,旁边是一个普通人家的餐桌。墙上的图表显示,当时德国1公斤面包的价格从1920年到1923年如何暴涨。墙上挂着当时报纸刊登的一幅漫画,描述成千上万的德国老百姓被淹没在钞票的海洋里苦苦挣扎。这充分反映了一战后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用汉堡体现购买力
在2号展厅的一个橱窗里,讲述了一个17世纪热炒荷兰郁金香的故事。在4号展览大厅中间的空地上,赫然矗立着一个很大的玻璃柜台。柜台的玻璃罩里有一个长方形的透明盒子,由七层防弹玻璃制成,有一个圆形的开口与外面相通。盒子里面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砖。旁边的标牌显示,这块金砖属于德国联邦政府资产,重量13公斤,纯度9999,价值40万欧元。每个到此参观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把手伸进去,试图抓住金砖把它举起来,但是基本徒劳无功。仔细观察金砖表面,上面有道道划痕,大概有不少参观者想揩点油走吧?旁边墙上的一张示意图说明,人类有史以来开采的黄金共计17万吨,加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边长21米的正立方体。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黄金储备国,德国目前黄金储备是3381吨,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4号展览大厅主要讲解一些金融知识。比如展厅的一个小橱窗里,展示着4个一模一样的巨无霸汉堡包,上面分别插着德国、美国、瑞士和印度的国旗,下面是标价牌(如图)。旁边的说明称,巨无霸汉堡包指数是比较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的最简单的方法。因为在120多个国家生产的汉堡包规格基本一样,但是价格差别很大,把以上几个国家的汉堡包价格换算成欧元,德国3.59欧,美国4.59欧,瑞士5.59欧,印度1.77欧。由此可见,欧元在瑞士的购买力最弱,在印度最强,在德美两国处于中游。展厅里还有一个形象解释通货膨胀率的实物展示。大厅墙上有一个四层的白色架子,每层摆了10个白色圆筒,每个圆筒上都漆着不同的淡绿色数字。每层架子左侧的百分比代表通货膨胀率。最后看到,假设年通货膨胀率是2%,50年后100欧元就变成了37欧元。如果通货膨胀率是8%,那50年后100欧元就变成了惊人的区区2欧元。以此类推,通货膨胀的危害在这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德意志中央银行货币博物馆利用先进的光电设施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金融世界。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物、图表、漫画、图片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