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倪浩】为抗议丹麦海外治地法罗群岛一年一度的捕鲸活动,动物权益保护人士日前将丹麦哥本哈根著名的小美人鱼铜像泼染上了红漆。上世纪捕鲸业一度猖獗,不同种类的鲸面临灭绝危险。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严格禁止商业捕鲸。目前,全球范围内鲸资源的恢复情况如何,不同形式的捕鲸行为对鲸有着怎样的影响?《环球时报》记者1日对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鲨鱼专家组成员、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进行了采访。
王亚民称,自全球范围内禁止商业捕鲸以来,鲸资源经过几十年恢复整体上已大为改观。“现在鲸整体数量在迅速上升,而非下降。”但不同海洋区域、不同鲸种类的资源丰富程度和数量并不相同,王亚民举例说,“一度濒危的蓝鲸数恢复速度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现在,南极北极的鲸资源都相对比较丰富,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鲸就非常稀少,十年八年才能偶尔看到一头。”
据王亚民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捕鲸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主要以商业捕鲸、科研捕鲸和一些原著居民的传统捕鲸活动为主。另外,违法偷猎鲸也时有发生。“从事商业性捕鲸的国家主要是丹麦和挪威,这两个国家虽然都是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成员国,但作出了不接受《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相关条款的声明,当然他们还是要向国际捕鲸委员会进行备案,说明捕鲸的数量。”王亚民说,这两个国家每年的捕鲸量约为两三千头,主要集中在北大西洋近北极鲸资源比较丰富的海域。“他们认为自己的捕鲸符合鲸可持续利用原则,且不会对鲸资源恢复造成影响。”
而日本和韩国则以科研为目的进行捕鲸,《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第8条规定:“任何国家可以科研目的击杀或者捕捞鲸”。王亚民称,科研性捕鲸每年的数量约为两千头,与商业捕鲸数量相当。日本的捕鲸范围主要集中在南极区域,但因靠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认为侵犯了后者的国家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
因传统习惯而保留捕鲸行为的国家并不多,王亚民说,俄罗斯、美国、丹麦等国有一些近北极区域原住居民仍保留着这种习惯,其中美国和俄罗斯的捕鲸数量非常少,主要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也有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会竭泽而渔,所以对鲸资源不会造成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非法偷捕行为,“但这种行为很难监测,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条件进行的。”
王亚民称,捕鲸需要对鲸的行踪有相当了解才行,国际上只有日本和挪威在这方面积累比较深厚。中国是国际捕鲸委员会缔约国,一直遵守着《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的各项条款,是非捕鲸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