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维京人,你在脑海中首先想到是长角头盔、狂暴武士还是两角尖尖的长船?这艘船在很多地方被标上“海盗船”的名号,而在当地,这些陪伴维京人叱咤征战的航海工具只是被简单地称作“长船”。维京人极爱他们的长船——以至于他们认为被葬在船里是极大的荣耀。在北欧地区,只有最勇敢的战士们有资格进入荣耀之地——瓦尔哈拉神殿(Valhalla),而只有他们生前所使用的战船能将他们的灵魂摆渡到回归之地。优秀的战士和杰出的女性常常在武器、珍宝甚至是陪葬奴隶的围绕下,安息于船中。
峡湾、船与风帆的时代
在北欧,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古船博物馆。挪威首都奥斯陆更是集合了4座航海博物馆,我们参观的维京船博物馆(Viking Ship Museum)坐落在奥斯陆西峡湾北端景色秀丽的贝格半岛上,别具一格的棕色建筑掩映在茂密的针叶林中,至今已有103年历史。这些国家的历史似乎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船与风帆的时代。先民们从森林里进化到大海上,酋长变为船长,国王成为船主,他们带领部落和子民接受陆地的恩赐,更乐于出海淘金。
维京人擅用水上交通工具,因为他们所在国家的峡湾绵延无尽,一直延伸到挪威的中心地带。他们驾驶着狭窄、轻盈的木质长船,船体吃水浅,一方面保证了航行速度,另一方面确保船能够在浅水区行驶,从而方便操控。凭借着这一优势,维京人踏上了探索和贸易之旅。英格兰、苏格兰、法国和爱尔兰都留下了维京战舰的痕迹。
从维京船博物馆开始
奥斯陆的维京船博物馆有3件镇馆之宝,都是货真价实的维京古船。3条船分别以出土地点奥斯伯格(Oseberg)、格斯塔德(Gokstad)、图恩(Tune)来命名。
“奥斯伯格”号无疑是全场的焦点,它被摆放在博物馆的前厅正中央,这艘巨大的古船以华美的姿态把刚进入昏暗展厅的我们镇住了。这条名为“奥斯伯格”号的古船是考古人员1904年在挪威东南海岸奥斯陆峡湾奥斯伯格农场发现的。除了船头被盗墓者损坏之外,其结构基本完整。
考古人员认为,这艘船里葬的是挪威“金发王”的祖母阿萨女王。阿萨女王的孙子“金发王”哈拉尔德三世曾统一挪威一众小国,成为挪威国王,但当他将扩张的目光转向英格兰后,却不幸战死沙场。北欧最后的海盗船渐渐回到了自己的峡湾,葬入了黑土之下,任凭后人在古船残骸边浮想联翩……
天赐水世界的造船天赋
走近细看,此船长22米,最宽处5米,需要30位划桨手。船首长颈挺立,是典型的维京式造型,优美又霸气,似乎坚定了来世还做海盗的强者姿态。关于维京长船的尺寸,说法倒是也挺多的,最耸人听闻的是可以长达70米,比较折中一点的说法是50米。
维京人细长的战船主要取材自斯堪的纳维亚特有的高大笔直的橡树,细长船身不是为了优雅而是为加快速度。此外,狭长的造型也适合在深窄的峡湾活动。维京船最明显的外形标志:船头船尾两头都是尖的,船尾没有舵,这就是“艏艉同形”。维京船体采用搭接的方式建造,两块相邻的船壳板之间有部分重叠。强壮的龙骨、安装在船尾侧面(而不是后面)的桨舵、没有船舱的开放式船体、鲜艳的双色船帆都是维京长船的典型标志。
维京人之所以能在海上为所欲为,强悍尚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精湛的造船手艺也为创造海盗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公元前6000年起,覆盖北欧的厚厚冰层开始融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形成了山水相连的自然特色。挪威有“万岛之国”之称;芬兰有“千湖之国”之称;丹麦的“丹”,在古高德语中即是“沙滩、森林”之意,“麦”为“土地”之意……天赐水世界成就了维京的造船天赋。(张诗雅)